假期心臟症候群指的是假期間過量飲酒、過量飲食或過度放鬆後,臨床上出現以心律不整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。這一類的患者常是平時被視為健康的普通人,但因放假期間過度釋放壓力、暴飲暴食、打亂生活規律,造成心肌傳導失常,進而引起多種心跳異常徵狀。陳健驊說:「台灣的拼酒文化盛行,酷暑期間,年輕人、上班族流行暢飲啤酒作樂,辦啤酒party等等,都可能提高這類症狀的潛在風險,應適度節制飲酒狂歡的狀況。」
台灣民眾普遍認知心臟不適的症狀好發期,屬於氣溫驟降的秋、冬兩季,陳健驊指出,心臟不適或心律不整的風險,實際上隨時都存在。不論是假期放鬆、熱浪來襲、或是出入各類型大量人潮聚集的遊樂場所,都有可能面臨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心臟不適的緊急狀況。
他說,台灣民眾都應具備CPR+AED的急救技能,才能隨時應變突發狀況,掌握急救黃金5分鐘,幫助身旁每個人。
另外,據美國心臟協會發布訊息,夏天如遇熱浪來襲,高溫持續超過兩天,將大幅提高心臟不適、心律不整、甚至死亡的風險。原因是體外氣溫超過30°C時,人體為加速散熱、維持體溫,心臟跳動的速率和收縮力都會增強,以使血流速度及循環加快。這樣的過程使心臟的負擔大量增加,因此相關不適症狀發作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。